首页 动态 > 生活 > 正文

格物致知的意思(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导读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

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  -《王阳明大传》 周月亮 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