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 生活 > 正文

锣鼓队(锣)

导读 锣的历史 锣源于少数民族乐器,历代应用颇广。   锣:我国常见的民族乐器之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具 特色,音响宏亮,深受各族人...

锣的历史 锣源于少数民族乐器,历代应用颇广。

  锣:我国常见的民族乐器之一。

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具 特色,音响宏亮,深受各族人民喜爱而广泛流传   远在春秋时期,我国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 属冶炼而著称。

锣是古代滇池的濮族人民和壮族先民骆越部族使 用的乐器,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秦汉以后,随着民族间的交往,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

古代 锣曾称为“金”,并用于战争,两军对阵,冲锋交战,常以锣来 指挥士兵,有鸣“金”收兵之说。

《旧唐书·音乐志》(卷29) 在“铜拔”条目中曰:“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自西戌及南蛮。

” 这条记载中所说的圆之数尺的铜盘乃是关于“锣”的最早记载。

  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公元六世纪前期,后魏就开始有了铜 锣出现,当时称"打沙锣"。

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锣可能是由西北少数 民族或外国人传入。

  宋代,锣在民间音乐形式“鼓板”中被应用。

  到了元代,除民间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它还是杂剧的主要 伴奏乐器。

它除在宫廷“宴乐”使用外,也在民间流行,当时锣的 制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水平。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锣在明、清的昆曲伴奏中已占有重要地 位。

我国的大锣西传欧洲,在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开始将大 锣用于管弦乐作品中。

  20世纪以来,锣已广泛用于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娱乐和 节庆活动中,参加各种乐队的演奏。

此外,直至解放初期,它还是 肩担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 称之为“唤头”。

   锣的结构 锣是金属体鸣乐器,用“响铜”制造,结构简单,锣身呈圆形弧面, 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

   锣是金属体鸣乐器,因用“响铜”制造,也有“响器”之称。

  锣的结构简单,锣身呈一圆形弧面,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用 捶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音。

  锣的中央部分略高,称为光、脐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光 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音调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突 起成为半圆的球状。

  锣光与锣边之间称为锣面、“二位”或“内、外八字”,在锣 边的一侧钻有两个锣眼,以穿系锣绳,便于提奏。

   锣的分类 锣可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类。

  长期以来,由于应用的地区和场合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异彩的 锣(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O种),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大的直径 达一米以上。

它们的造型、音色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目前较常用的锣,可简单地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类。

  大锣锣面较大 ,通常直径为一尺左右。

锣边钻孔系绳,左手提起或挂于架上,右手用布缠的软槌击奏 ,大锣种类较多,各地流行的形制不尽相同,如双光锣、光锣、虎音锣、中堂锣、访苏 锣、奉锣、大筛锣、抄锣、深波和铓锣等。

大锣声音宏亮、粗犷,可用来泻染乐曲气氛 和增强节奏,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伴奏,由于余音长,不宜演奏密集的音型。

  小锣发音高或较高,锣面是斜形,直径约六寸半。

中央有个称 “心”的小平面,锣光分大、中、小三种,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 分,锣边无孔,不系锣绳,以左手食指关节处提锣内缘,右手执锣 板击奏,俗称手锣,民间称之为镗锣,京剧中奏者称京小锣。

名称 虽异,奏法相同,只是大小尺寸和重量有别。

  小锣是色彩性乐器,音色柔和、清亮,常围绕着大锣的重音, 作各种装饰性的演奏。

在戏剧伴奏中,常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员 的动作,以烘托气氛。

  掌锣小似口杯,是锣类中最小的一种,又叫旋子,锣面平而无 脐、形如盘状,锣边系绳,置于左手掌中,右手执锣板击奏,如春 锣和月锣等。

  云锣是铜锣中可以演奏旋律的乐器,它由大小相同,而厚度, 音高存在区别的若干铜制小锣组成。

常见编制为十个一组,也有十 四个一组和二十四个一组的大型云锣。

这些小锣以音阶次序悬挂于 木架上,每一个小锣都由3根绳吊在木架的方框中,用锣捶敲击而发 音。

云锣音色清澈圆润,余音持久,但音量不大。

云锣不是小型民 族乐队的固定编制,但大型民族乐队中较为常用。

其作用如西洋乐 队中的三角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