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州李翱刺史向药山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之。
山执经卷不顾。
侍者曰:“太守在此。
”守性初试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
”拂袖便出。
山曰:“太守何得贵耳贱目?”守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曰:“会么?”守曰:“不会。
”山曰:“云在青天水在瓶。
” ——《五灯会元》卷五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中,物性无别,万法归一。
认清本心,则云之潇洒,水之恬静,也能相通。
在天上,就做潇洒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静的水,把握住“现量”,就能够得到自在。
这,或许就是李翱从惟俨那里得到的启示吧! 唐朝会昌年间,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数次派人请药山惟俨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
一日,李翱亲自登门造访,药山座在蒲团上,手拿经卷故意不理睬他。
李翱忿然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拂袖而出,这时,药山冷漠地对他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 这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并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 李翱说道:"不懂。
"药山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听过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
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
他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证得身形是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只要领悟,就不算太迟。
李翱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
古人求师论道讲究一个缘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主要是来自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能放下身外事,淡薄名利的人毕竟是少数。
也许只有曾经沧海游历巫山的人,才会对清水浮云有更深刻的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