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贵州人 主题词:编剧、原型、唐佩琳、第一署名 在81年版《敌营十八年》的开篇,编剧唐佩琳的名字第一个出现在字幕...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贵州人 主题词:编剧、原型、唐佩琳、第一署名 在81年版《敌营十八年》的开篇,编剧唐佩琳的名字第一个出现在字幕上。
唐佩琳是谁?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享有“第一署名”专宠的作家,是偏远大西南的贵州籍人士。
如今的唐佩琳已有77岁高龄,《敌营十八年》是他惟一的一部影视剧本。
唐佩琳曾这样回忆当年的创作过程:他最早创作的 《敌营十八年》是电影文学剧本,寄给了珠江电影制片厂,因为当年拍摄的类似题材电影比较多,剧本就被搁置了。
后来,《山花》杂志发表了《敌营十八年》的电影文学剧本,被当时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王扶林看到,觉得这个故事很曲折、有悬念,就和身在贵州的唐佩琳联系,请他到北京,把这个剧本修改成一部系列剧。
在没有任何类似剧本做参考的情况下,唐佩琳用半个月的时间,尝试着用章回体小说的写法,以每集50分钟的长度,写出了10集的剧本,每集之间既有连贯性,又能给观众留下一定的悬念。
电视剧拍摄完成后,10集的剧本被剪辑成了9集。
而当时唐佩琳拿到的剧本稿费仅有600元。
这个价格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只能算是中等收入水平。
可见,没有小说,只有剧本。